7. 会员及理监事会制定的其他职能;
发展历史
香港金银业贸易场在成立之初(1910年)被称为“金银业行”,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正式定名为“金银业贸易场”并登记立案。
贸易场的创始人皆为当时“找换店”及经营各埠汇兑的银号东主或主事人,战后出任贸易场领导人的何善衡先生、何添先生、伍絜宜先生、梁季彝先生、董仲伟先生、马锦灿先生皆为香港各大华资银行的创办人。九十四年前,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香港流行买卖碎金碎银,后发展为钱银台,再演进为银号,再到现代的银行,贸易场也是为顺应钱银业的发展而创立。因此,贸易场虽然是以金银买卖为主要业务,但是在战前还有(八九)大金、银元大洋,战后还有美钞、日元、西贡纸、菲律宾披索和墨西哥金仔等的买卖,与金条买卖同时在贸易场双边进行。直到1960年,由于美钞现货交收困难而时停时复,最终于1962年正式停顿,只剩下金银交易得以发展至今。
这100多年来,金银业贸易场虽然不断遭受到各方面的挑战,但凭借着严密而有效的规章制度以及从业人员的信守精神依然在香港黄金市场巍然屹立,为本地及国际投资者、金商提供了一个具有连续性、流动性及深度的黄金市场,可以让大家充分利用黄金作为投资、投机、对冲和套利的对象。
香港金银业贸易场创办至今,除了在1941-1945年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而关闭外,其余时间均依照章程营业,为投资者服务。最值得贸易场自豪的是在1980年1月,苏联挥军入侵阿富汗,黄金价格于1月18日创历史新高,每两达到4855港元,但是在同月23日又巨幅下挫,最低到每两3590港元,今天之内高低价相差达到1200港元,而当时全世界的黄金悉数休市停盘,只有贸易场照常开市。
1983年2月初,由于石油降价,美国联邦储备局收紧银根、利息高企等因素影响,黄金价格一度大幅波动,美国、新加坡等金市先后停盘休市,只有贸易场扔就继续开市,照常买卖。
就流动性而言,投资者不管是将手上的金条兑换为现金,或将持有的投资平仓结算,数十年来都顺利进行,并无投诉。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贸易场于1970年1月15日为了把945K金改回99作为标准,以符合首饰之需要。当时香港市民所存之945K金超过10万两以上,贸易场行员一律按照945与99之成色比例,十足收回,未发生任何纠纷,由此可见,贸易场金集团成员之信用显著以及金条 流动性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