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可以从需求拉上假设、成本推进假设和供求混合推动假设三个方面来分析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
1、需求拉上假设
当对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超过了按现行价格可达到的总供给时,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
1)凯恩斯学派的“需求拉上论”认为当经济尚未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时,总需求增加的部分不会使一般物价水平上升,而只能促进就业增加和产出增加。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后,由于产出已经达到最大化,这时货币量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而形成的过度需求就会使一般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比例上升,产生“真正的通货膨胀”
2)货币派的“需求拉上论”认为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决定作用,货币过多导致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从而引发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2、成本推进假设
通货膨胀的根源不在于总需求的过度,而是在于产品成本的上涨,并迫使增发通货“批准”这一上涨。成本推进假设分为工资推动型和利润推动型两类:
1)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由于存在强大的工会力量,当工会迫使厂商提高工资,并使工资的增长率高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时,会导致生产成本提高,进而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后,工会又会要求进一步提高工资又会对物价产生压力,称为“工资——物价螺旋”。
2)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垄断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通过提高价格来增加利润,当这种行为的作用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可引起通货膨胀。
3、供求混合推动假设
将供求两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认为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共同引发的。
4、结构性通货膨胀假设
当总需求和总供给大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会引起物价持续上涨。该理论的核心是经济中存在两大部门,由于需求转移,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不平衡或世界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一个部门的工资、物价相应上升,由于工资物价存在向下的刚性,另一部门会向前者看齐,结果引起物价总水平的普遍持续上升。该理论又可分为三类: